少年時就要學習鐵器時代的知識,爭取在青年時就要掌握真氣時代的技藝,再回到家鄉進行建設!
夷州、亶州也一直在已經歸心的群體中,擇選聰穎機智之人,送到楚國本土進行教育。
五溪人和山越人的城居、鄉居比例不斷提升,現在已經超過八成,留在山林中的已經很少,並且持續減少,不過……識字率、和掌握的工藝水平,依舊過於落後。
真的要比的話,這些在數年前,還處於新石器時代的蒙童,怎麼可能是對手?現在基本將能讀寫漢字,並且腦子活泛一些的,都已經叫來……
當下也不是講公平的時候,儘可能的增加並均衡各地發展速度,才是楚國的目的。
不均衡的發展,將埋下巨大隱患,甚至令城市化的進度倒退。
為了更好的促進融合,這共計上百名特殊考生,基本必然會入學——所考的也都是當地所需要的專業,並且……不需要特地簽訂協議也明白,畢業後他們必定要回到家鄉建設中,否則怕是要被嫌棄。
至於其他偏僻之地,也會陸續納入扶持計劃,不過……現在畢竟才一千多萬人口,並沒有每個「角落」都有人聚居,在邊邊角角的基本就是之前對漢文化,都接受極少的山越和五溪人。
直接在其中遴選菁英,教導楚學,也算是極佳的同化手段。
這樣算下來的話,楚國本土的三萬八千考生,錄取率在四分之一左右……
不過考慮到各大學也在完善中,並且還是五年制,算上未來將新開設的大學,五年後在校總學員,將達到七萬至十萬人。
以「真氣時代」的生產力而言,楚國的識字率、讀寫率偏低,但是以漢末而論,楚國的「掃盲」已經堪稱恐怖。
因為城市化的進程,楚國的識字率接近三成——這是指僅以「識字」而論,也就是能看懂常用字、會寫包括自己名字在內有限幾個字的人。
很多所謂的富戶、屠戶、商人、基層將領等等,其實都在這一層級,同樣這一層級內部也有很大區別——有的只能看懂賬本和常用信息、有的能看懂邸報、有的能看懂話本、有的能看懂真正的文章……
楚國面對民間的邸報,儘量都是白話文。
大部分的匠學,理論上也只需要這種水準的「識字」就可以完成學業。
其中真正掌握「讀寫能力」的,約摸在識字之中占五分之一,也就是八十到一百萬人……
今後十年,雖然將是識字率、掃盲率的爆發期,但是以目前的大學數量,以及將大量開設的匠學,足以滿足需求。
這還是得益於從將軍府時代,就開始起步的蒙學——白圖可還是有蒙學宗師buff的人,從將軍府時代開始,就一直在引導蒙學展開,楚國建立之後就更是列入地方官員考核指標。
換成是十年前的話,因為城市化程度更低,普通農戶做到「基礎識字」的意義也更小,漢人的識字率在一成以下,且其中真正掌握讀寫能力的,也只占一成左右。
現在其他諸侯治下……
比例其實同樣大了一些,畢竟識字的基本上都還在識字並傳承後人,而不識字的,已經死了許多,全靠分母減少在提升!
不過也只有楚國,屬於真正爆發式的增長,畢竟以比例來說,如果沒有楚國,現在荊揚兩州人口而論,掌握讀寫能力,應該不超過二十萬,然而楚國卻五倍於此。
換而言之,掌握讀寫能力的「人才」中,七成是原本應該無緣於此的平民,還有一成則是因為外地世家豪族的遷入——這部分人的識字率、讀寫掌握率都極高,會拉大比例。
而平民中誕生的,掌握讀寫能力的這部分人,基本都集中在十三到二十歲,甚至……有四分之一是女性!
十九世紀初的法國,男性識字率大概在一半左右,女性在四分之一左右——注意是「識字」。
如果僅計算二十歲以下的人口的識字率和讀寫率,楚國其實也並不遜色。
只是總體而言,就要弱不少,畢竟基礎薄弱!
不過哪怕如此,對這些外來的考生,也帶來了很大的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