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青海湖是吐蕃唯一的選擇。他們需要一塊適合他們耕種遊牧的寶地,而青海湖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食鹽,有廣闊的草場,還有耕地,漁業也很是發達。符合吐蕃所有發展需求,吐蕃對青海湖垂涎三尺,只要有機會,沒有任何理由不取。」
「而且」
陳青兕說到這裡,一字一句的道:「一旦吐蕃占據青海湖,北上可威脅我朝涼隴之地,向西亦可直驅西域,斷我朝商路。」
李治終於坐不住了。
唐朝的核心利益就在西域,即便是李世民也是先穩定西域以後,才抽出手來對付海東地區。
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的涼州發展勢頭迅猛,僅次於長安、洛陽。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景象已經有了雛形。
西域商道給大唐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商道斷絕的。
「你是說吐蕃不只是覬覦青海湖,還想以青海湖為基,窺視河湟西域之地?」
陳青兕道:「得隴望蜀,自然之理。商道獲利之巨,誰不眼紅?再強之人,亦有鬆懈之時。但凡他們自以為有機會,難保他們不為利益所趨。」
李績固然比不上李世民、李靖那般,具有超前的戰略目光,卻也是當世少有的大將,只是因為大意與對吐蕃的不了解,才會忽視了吐蕃的崛起,在戰略上致使大唐失去了主動權。
而今陳青兕一篇論敵,將吐蕃碾碎了分析,他哪有不醒悟的道理,說道:「陳先生說的在理,陛下,吐蕃之事,不得不慎重以對。」
李治揉了揉有些疼的腦仁,嘆道:「如此,東征之事,又要延後了。」
對於東征高句麗,李治有著自己的執念。
但好在他不是楊廣,分得清輕重緩急,不會無視國家的利益,強行東征。
李績笑著應道:「卻也未必。」
李治說道:「朝廷財政吃緊,無餘力多開戰事。」
李績並未說話,而是望向陳青兕笑道:「此事由先生提起,老夫就不厚顏領功了。」
他比劃了一個請字。
陳青兕也不推讓道:「陛下,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吐蕃已經做好了進攻吐谷渾的準備,卻沒有進攻,顯然是在等時機。我們可以創造時機,誘使他們進攻吐谷渾。我軍提前做好準備,將吐蕃擊敗。吐蕃實力不弱,卻不堪大敗。一旦損失慘重,三五年內,難以恢復元氣。朝廷亦有足夠時間東征。」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