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反正也是要修的。不然趁著眼下勞力充沛,幹了這件大事。」
「再動員男女一百萬,在豫州修建水庫兩千座,用以灌溉。」
一百萬人修建水庫,看似人多容易出亂子,其實水庫都是分開的。
李洛很清楚,河南雖然是產糧大省,土地肥沃,可後世經常乾旱,最著名的就是1877年和1942年,因為乾旱,赤地千里,餓死數百人。
河南地區有黃河淮河洛河,按理說旱災不應該那麼頻繁才對。可是因為北方生態環境惡化,治河不善,加上水利工程少,所以是兩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
宋金時期還好,河南地區的糧食產量仍然強大,因為生態還沒有惡化。加上宋金統治者重視農業水利,所以還很富裕。
可到了元朝,官牧私牧到處都是。不但蒙古色目貴族大量跑馬圈地,圈建牧場,就連被胡化的漢族豪強,也有樣學樣的大肆放牧。
於是,到了明初,整個北方,生態都急遽惡化了。華夏北方的沒落,其實就是生態惡化的過程。
就說現在,歷史上還是元初,可豫州平原之上,已經能很少看到樹林了。
河南頻發旱災的歷史扭轉,是在後世建國後。
那位偉人一聲令下,在全國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改天換地」工程。調動上億勞力,修建水庫八萬四千座,蓄水堰塘七十四萬個,整治五大水系,修建河堤十七萬里。
這才徹底扭轉北方長期乾旱,南方長期水災的歷史。
眼下有幾百萬難民,就是一個天大的機會。
不然,後世之君,怕是沒有魄力徵調幾百萬人來搞超級工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就是了。
「再徵調一百萬人,在雍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等地,種植樹苗八千萬株!」
此話一出,群臣頓時面面相覷。什麼?專門花一百萬人種樹,這…
李洛道:「這木能固水。樹木豐茂,則雨水充沛。植樹造林,實在是利國利民之大業。我大唐環衛寺,就是負責這環境生態,令大唐山林水澤,永葆自然生機,這是自然之天道。」
林必舉道:「陛下,植樹八千萬株,這樹苗容易,從各處大山上挖就是了。可栽種在哪裡呢?」
一千萬株樹苗啊,這一旦種下去,數十年後要繁衍多大的樹林?怎麼能不慎重?
李洛道:「就重在黃河河邊,淮河河邊,水庫周圍,溝渠兩邊。另外,耕地不得侵占林地,河南等地,開發已久,不可在開荒。擅自開荒耕種者,按律論罪。」
皇帝的意思很明確,像豫州徐州等開發早的地區,不許再開荒,不許再增加耕地。
過度開發的惡果屢見不鮮。可是歷代朝廷一直在鼓勵開荒,卻沒有禁止再開荒的。
李洛要是再在中原鼓勵開荒,那就是白痴了。中原根本不缺耕地,缺的反而是人口,開的哪門子荒?不退耕還林就不錯了。
大唐如今占了那麼多土地,其中還有好幾個後世著名的產糧重地,已經不缺耕地了。
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北天竺都在大唐控制之下,還怕沒有耕地?
大唐需要的是可持續性的治理。一旦北方生態好轉,那麼就不會像後世那樣積重難返,被沙塵暴肆虐了。
既然要開創千古未有的大唐盛世,那大唐江山一定要擁有綠水青山,尤其是中原地帶,更要像個中原老大哥的樣子。
「另外,再徵調五十萬人,治理黃河,務必使黃河下游故道再無奪淮之危。」
「任命都水監任仁發為正三品黃河治理大臣,會同水利官員組建黃河治理衙門,全權負責治黃大事。」
李洛一張口,又是五十萬人修理黃河。
如此一來,幾個大工程就消化了兩三百萬勞力。賑濟糧,就不白吃了。
當然,這麼幹就不能讓流民喝粥了,而是要吃乾飯,糧食的消耗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