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吳惟恭年紀不大,約莫十七八歲的樣子,臉上明顯帶著稚氣,還有一點嬰兒肥。
不過他身材高大,生得虎背熊腰,頗有一副將門虎子的樣子。
當天夜裡,在楊振下榻的西歸浦港內城望海樓上,見了楊振的面兒,他也不怯場,一五一十地把幾個月來關內關外的好消息壞消息,報告給了東征歸來的眾人。
好消息是,張獻忠敗了,而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敗,而是大敗。
崇禎十四年秋八月,張獻忠率部進攻信陽,被事先得知消息的左良玉打了一個埋伏,張獻忠本人負傷,部眾大部潰散。
然後,在其逃往英山途中,又被左良玉部將的王允成率鐵騎數千一路追擊。
元氣大傷的張獻忠殘部連戰皆敗,部卒傷亡殆盡,最後僅剩數十騎掩護他突圍逃走。
這個消息,對金海鎮大後方以及登來鎮的很多人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
至少吳惟恭是把它當成好消息報告給楊振等人的。
對楊振來說,這當然也算是一個好消息,不過他卻並不像身邊的其他人那樣高興。
因為楊振很清楚,這次信陽之敗以及英山之敗,並不是張獻忠的人生終點,一兩年後,張獻忠還會繼續東山再起的。
「還有其他好消息嗎?」
西歸浦港內城最高處望海樓內,燈火通明,楊振聽完吳惟恭的轉述,看著略帶興奮同時又略顯稚嫩的臉,不動聲色地繼續問道。
「有,有,有,都督,協理營務處張總兵命卑職報告都督,咱們金海鎮各路屯所,包括登來東西路屯所,都已經完成了秋收,高粱、稻米收成不錯,番薯、土豆更是大豐收!」
「嗯,高粱,稻米就不必說了,秋收的番薯、土豆畝產大概有多少石?」
「回都督的話,協理營務處張總兵知道都督最關心這個,是以早早叫人算了一筆賬,今次秋收番薯畝產約有二十五石上下,土豆略少,但是畝產也都在二十石以上。」
其實楊振問完番薯與土豆的畝產之後,心裡就有些後悔,心想這個吳惟恭哪裡知道這些東西,要問也該去問督屯通判陳書農才對。
然而令楊振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問話剛拋出來,還沒來得及往回收,吳惟恭就笑著向他奉上了答桉。
楊振聽了略微一愣,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關節。
吳惟恭是吳朝左的長子,是張得貴繼室吳氏的親侄子。
顯然,張得貴是把自己繼室吳氏的親侄子這個當成了真親戚,知道楊振關心番薯與土豆等物的畝產,所以事先算好了相關的產量。
「好,這倒是一個真正的好消息。正所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番薯與土豆等物雖是粗糧,可是關鍵時候,卻也是救荒救命的好東西。」
聽完了吳惟恭的報告,楊振快速心算了一下番薯的產量,畝產二十五石上下,相當於後世畝產三千斤左右。
如果按照今年夏初所統計出來的墾荒數目來計算,幾十萬畝開墾耕種的土地,畝產都能達到三千斤左右的話,那麼這一次的秋收,就真的是一次大豐收了。
一想到這一點,楊振的心情頓時變得好極了。
這一次出兵倭奴國,單論土地方面,屬實沒有占領多少,但是其他方面的收穫,比如金銀糧食物資,卻相當不少,足夠楊振接下里再發起幾次大戰之用了。
不過,對於糧食物資來說,楊振永遠也不會嫌多,特別是自己大後方的糧食生產,產量越多越好。
因為唯有如此,金海鎮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才是可持續的。
而且也唯有如此,楊振接下來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