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大魏能臣最新章節">
大魏能臣
用兵之道,貴在神速,不給敵人喘息之機,攻克上黨郡之後,大軍分成三路:張繡統兵兩萬取西河郡,馬六統兵兩萬取樂平軍,蕭逸親領五萬主力,攻打并州核心-太原郡,另外嗎,讓宋憲、魏續領兵一萬,駐守在上黨城,確保大軍後路安全,以及糧道的暢通!
太原郡位於并州中部,治所設在晉陽城,此處是一塊盆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耕比較發達,人口數量眾多,占了并州人口一半,稱的上繁榮富庶了,高幹北逃太原郡,就是想利用這的人力、物力,最後殊死一搏!
蕭逸統兵北上,必須打破晉陽城,占領太原郡,才能統治整個并州,不過嗎,此事很困難的,晉陽城池高大,易守難攻不說,要想進入太原郡,先要對付一隻攔路虎--壺口關!
壺口關位於上黨、太原兩郡交界處,地形複雜,山嶺縱橫,北有百穀山,南有雙龍山,中間一座大山谷,形狀猶如水壺,肚大、脖細、口小……最窄處不足一百步,關卡設在壺口位置,因此得名『壺口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高幹逃回晉陽城後,盡起太原郡兵馬,共計三萬餘人,就駐守壺口關上,準備了大量的軍械、糧草、滾木、擂石,準備依託有利地形,再與曹軍決一死戰!
與此同時,雁門郡守將-夏昭,帶領兩萬人馬來援,駐紮在百穀山、雙龍山,還修築兩座大寨,與壺口關形成鼎足之勢,遙相呼應、彼此支援,這些將士駐守邊疆,常年與遊牧民族廝殺,戰鬥力十分強悍!
&嗒!>
蕭逸統兵北進,因為山路難行,八天才到達壺口關,安營紮寨、修築壁壘之後,帶著賈詡、逢紀、曹丕……以及百餘名親兵,縱馬登上一處高坡,親自觀察情況!
放眼看去,群山峻岭,一望無際,懸崖絕壁,隨處可見,除了中間的山谷,根本無路可行,壺口關就像一把鐵索,牢牢的鎖住了通道,想要打破它,不知要流多少血,犧牲多少性命呢?
&口關、雁門關、馬邑城號稱『并州三大要塞』,地形地貌,各有不同,僅以險要而論,壺口關堪稱第一!
袁氏稱霸河北以後,為了統治并州,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重修過壺口關,防禦齊全,堅不可摧,一點漏洞也沒有,只要糧草、軍械充足,可擋百萬雄師!」
逢紀輔佐袁氏多年,對於并州城池相當了解,至於這座壺口關嗎,建造者有一句留言:『欲奪險關,先占兩山!』
做個比喻:壺口關是一把鐵鎖,百穀山、雙龍山,就是兩根鐵栓,必須拔掉它們,才能攻破關卡,問題是,兩座山陡峭崎嶇、壁壘重重,又有兩萬精兵駐守,想拔掉談何容易呢?
&門之險在於雄-銅牆鐵壁,居高臨下,壺口之險在於毒-道路崎嶇,人馬難行,谷口僅寬百步,大軍根本施展不開,一次最多投入幾百人,卻要受到三面夾擊,這樣的『添油打法』,縱然是百萬雄兵,也要消耗乾淨了!
攻山也無勝算,壁壘重重,重兵防守,大寨附近的草木,全被砍伐乾淨了,又引進了山泉水,無論放火燒山,還是重兵圍困,全都沒有效果的,守山之將好厲害呀!」
蕭逸是用兵行家,對於攻關的困難,觀察的一清二楚,也盤算了幾個辦法,又都放棄掉了,不是傷亡太重,就是風險太高,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用為妙!
原來的歷史上,袁氏集團潰敗之後,高幹憑藉壺關天險,硬是堅持了一年之久,死死拖住了曹軍腳步,最後糧盡援絕,軍心浮動,這才棄關逃跑,死於路途中的!
一年多的鏖戰,要死多少將士,消耗多少糧草,害苦多少百姓呀,這種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損耗民族元氣了,必須逆轉乾坤、速戰速決!
賈詡、逢紀、曹丕等人,也在冥思苦想著,如何攻克壺口關,只要此戰獲勝,并州也就到手了,屆時揮師東進,合圍冀州之地,河北大局定矣,問題是,如何攻破此關呢?
有人問了,大路條條,四通八達,既然壺口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