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聽到水師能夠讓吐蕃、大食如鯁在喉,這才真正重視起來,暗自分析著其中利弊。
李治很重視陳青兕的意見,但也有自己的主見。
陳青兕所言的水師之利,李治已經聽明白了。
組建水師,制霸嶺南海,從而逐步掌控南海,從大食手上將海上之利搶奪過來,將會是未來大唐未來的方略之一。
只是李治並沒有立刻行動的打算。
畢竟吐蕃、大食國的威脅已經擺在了眼前,朝廷現在的心思都用在對付他們身上。
一支水師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組建的,所需要的花費遠勝步卒,甚至超過了騎兵。
其中的花費不小
與其分神去搞什麼水師,不如將力量集中在西方。
等到眼前的禍患除去,再來考慮水師的問題。
直到聽到最後,李治聽出了水師能夠在對吐蕃、大食國造成影響,這才真正重視起這個問題。
陳青兕看出了李治的猶豫,繼續說道:「朝廷與大食國之間的戰爭什麼時候爆發,誰也說不準。西方的制度與我們有很大區別,他們的商人地位極高,尤其是能夠出海遠洋的商人,要不是人脈關係龐大,要不就是直接受命地方總督,甚至國王,為地方、國家賺取錢財。」
「未來,朝廷與大食的關係會越來越微妙。這些商人會提前得到消息,作出對應的措施。那個時候,我們想要幹些什麼一切都晚了。」
航海最關鍵的是什麼?
能夠抵禦風浪的海船以及標註各處補給點的海圖!
然後才是人。
在茫茫大海上,要是沒有能夠抵禦風浪的海船,要是沒有不知哪裡可以補充食物淡水,不知道哪裡能夠躲避大風暴雨的港灣,就跟找死沒有區別。
大食商人最懂得做生意,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大食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經商範圍從東南的泉州廣州,還有室利佛逝、南亞的天竺,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廣州、泉州、揚州等地聚居著大批穆斯林商人。華夏的絲綢、瓷器,天竺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大食商人經營的商品。
他們在遠洋經商的時候累積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識,在長期的航行過程中,研究和詳細記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風,並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季風從而大大縮短了航行所需的時間。
這一些都是需要切身體會無數次的經驗累積出來的東西,甚至於就算大食國自己內部的船隊掌握的消息情報都不一樣。
現在趁著他們不備,將他們一網打盡,整合他們的經驗心得,能夠以最短的時間掌控嶺南海乃至於南海。
李治雙手一合,道:「水師之事,容朕再細細思量。至於愛卿所說的問題,這個簡單。廣州那邊遠離朝廷,很多時候,朝廷鞭長莫及。那邊的的情況,想來不會很清明。尤其是那麼多商人,朕不信,這世上有不偷腥的貓。」
「那些商人真要細究起來,沒有一個逃得了。朕隨後就安排大理寺南下,將那些奸商一網打盡。」
李治從來不是講道理的皇帝,他對自己人都這樣,何況是外人?
整治的手段,一套套根本用不完。
不動,並不是他一無所知,而是不想打破平衡,得過且過。
畢竟那麼大的機構,真要事事都弄的很清,反而會有各種問題。
等真要到動手的時候,李治不會眨一下眼睛。
至於水師再議之事,陳青兕並不著急,也不再勸,而是作揖聽命。
與李治相識多年,陳青兕對於這位大唐天子的判斷力,抱有一定的信心。
李治是擔心新建水師開支太大,會影響到朝廷的財政,影響到對付吐蕃、大食國的戰事。
但其實受時代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