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大民國

第782飢餓的人民共和國十三還有月票嗎?


    印度gcd中央新駐地,班加羅爾,自由宮。

    滿座的印g中央政治局委員和蘇聯高級顧問們肅然而坐,看著每人面前擺放的一份簡報都定定地發呆。而魯易就坐在會議桌首座的位置上面,目光陰沉地掃視著眾人,同樣一言不發。

    窗外,是邁索爾王國時代遺留下來的占地面積極廣的庭院,陽光明媚,庭院裡面百花齊放,好一派生機盎然,但同樣的陽光灑進來,到了這間會議室裡面,在這低沉抑鬱的氣氛下,都變得陰沉起來了。

    那份簡報上的內容並不是關於軍事問題的,而是另一件自1934年秋季開始就困擾印度gcd的大事,3.5億(現在肯定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印度人民的吃飯問題!吃飯在印度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一直是個問題,在印度革命勝利以前,每年都有一些印度人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不過總體上說,印度並不存在整體性的糧食短缺,餓死人的原因更多在於分配不公。事實上,印度一直以來都是大英帝國最重要的糧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就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之前俄國是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一戰前每年都能出口一千多萬噸糧食,在俄國gcd上台以後,俄國糧食的過剩問題就奇蹟般地得到了解決。而這個奇蹟在一年前就已經降臨到了印度人民共和國的頭上了,而且還是在印度沒有實行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真算得上是青出於藍了。


    不過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奇怪,因為印度gcd雖然暫時保留了印度農村的小農經濟模式,但還是在糧食流通環節實行了嚴格的統購統銷制度。也就是說。所有印度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除了口糧、種糧和公糧之外,都必須以印度人民政府規定的價格,賣給唯一的糧食收購和銷售部門。而印度人民政府給出的糧食收購價格又是極為低廉的,更讓印度農民無法接受的是。他們用出賣糧食所得到的印度人民政府發行的紙幣,又沒有辦法購買到他們所需要的工業品。

    由於戰爭的破壞和帝國主義的封鎖制裁,印度的輕工業生產早就陷入了癱瘓,印g上台以後雖然對印度工商業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但是革命前的印度並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雖然工業基礎並不算差。工廠也很多,但終究是大英帝國工業體系中的一環。或者說的更確切一些,印度的工業就是英國工業的一個生產車間。市場、原料、技術、管理、資金等等都掌握在英國人手中,而且這些要素大多都不在印度的土地上,印g接管的工業就好像是一個大型工廠中的某個車間,根本沒有辦法單獨運營!所以也生產不出足夠的工業品去和農民交換農產品……而且印度人的某些生活習慣和東亞人種又不一樣。他們不大喜歡存錢,既然不能用印g的錢買到他們需要的東西,那麼他們就不願意出售糧食,甚至還主動減少了1934年的冬小麥播種和1935年的春播面積。由此又造成了印度政府的1934年秋糧收購計劃和1935年冬小麥收購計劃全都沒有完成。至於1935年的秋糧收購計劃又因為華軍占領了東西旁遮普邦和孟加拉邦這兩大產量區而徹底淪為了泡影。

    一場印度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恐怕已經漸行漸近了!

    根據印度人民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的估計,目前生活在印度gcd統治區的人口肯定超過2億,其中需要糧食人民委員部提供口糧的城鎮人口超過3500萬(印度革命勝利前的城市人口超過6000萬,在扣除已經淪陷和將要淪陷的城市。再加上逃亡到印g控制區的不甘心當亡國奴的印度老百姓後,大致上得出了這個數字)。而在這4000萬人之外,印度的糧食部門還需要為印度紅軍的500萬指戰員(這個數字是勞動人民委員部提供的)提供軍糧。

    也就是說,糧食人民委員部理論上須要為多達4000萬印度人提供口糧!而實際上需要依靠糧食人民委員部提供口糧活命的印度人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為印度的糧食生產向來是集中在北方地區,特別是東西旁遮普邦、孟加拉邦和恆河流域這三大塊。而印度南方土地由於雨水過多造成土地貧瘠,且多是山區,自然災害又比較頻繁,不適合種植糧食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相關:  活埋大清朝  崛起之第三帝國  穿越漢獻帝:丞相,朕真不會法術  搶救大明朝  大宋有種  遊戲民國  大清要完    天降鬼才  韓娛之崛起  星際直播之我是大明星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櫻花之國上的世界末日  

同類最熱
搜"鐵血大民國"
360搜"鐵血大民國"
語言選擇